首 页 学会介绍 宗教知识 真情互动 揭秘文摘 邪教面面观 最新动态 学术交流 科普园地
今日 网站改版开通了

联 系 人:
办公电话:0898-65393360
手机号码:
邮箱:hnkxxcb@163.com
地址:海口市红城湖路100号省直机关红城湖办公区12栋1层
邮编:570203
您的位置:科普园地-全面素质纲要
阅读次数:4320 
广绣:跳跃在指尖上的音符
 

导语

广绣是明代崛起的中国“四大名绣”之一,在清朝中期,广绣的外贸出口情势极为繁盛,可谓供不应求。相传广绣与黎族织锦同出一源,以构图饱满,形象传神,纹理清晰,色泽富丽,针法多样,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,包括刺绣字画、刺绣戏服、珠绣等。

凯风网广东频道  供稿:樱子 编辑:林子 李元

一、“海上丝绸之路”里的“中国风”

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广绣、广彩、广雕、银器、漆器、折扇等清代外销工艺品,这些工艺品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风韵、广东的审美趣味,同时又融入了浓浓的西洋异国情调,这些文物曾一度成了欧美社会的时尚潮流,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“中国风”。

1、 清代末期,广绣重镇里吹着西洋风

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一世非常欣赏中国的金线银绣,倡立英国刺绣同业会,按广绣作坊形式组织英王室绣庄,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,英王查理一世倡导在英伦三岛传播广绣艺术,广绣被西方学者称誉为“中国给西方的礼物”,英、法、德、美等国博物馆均有收藏广绣。清代初期,英国人把服饰拿到中国的广绣坊加工。从此,广绣明显地吸收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,成为商品性和实用性强于其他地区的绣种,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发展。

 

顺德自古就是广绣重镇,清末以来,广绣七成从业人员都是顺德女子。在咸丰版的顺德县志中,就记载了顺德北胺林头以出产刺绣而闻名。然而时至今日,却很难再见绣娘飞针走线,市场上的广绣产品难求,取而代之的是湘绣和苏绣。不少人都以为广绣已经成为历史,其实广绣在顺德生存得很好。

如今顺德广绣经过百年来的发展,已经从粗放的9色或24色,发展到了300400色,从千年沿用的单面绣发展到精美的双面绣实用品。产品质量的提升令广绣这朵工艺美术奇葩仍然顽强地绽放着。

2、 西关的“刺绣一条街”

广州市人民南路边上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狭长小巷,它就是被称为“广州最知名的时尚集中地”、“年轻人的购物天堂”的状元坊。这条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古老街巷,因为宋代状元张镇孙的故居在这里而得名。

 

清朝中叶,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,广绣增加了一类新品种——粤剧戏服。当时,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全国,连宫廷戏班也慕名来此定制,状元坊内遍布加工粤剧戏服的刺绣作坊,成为名扬海内外的“刺绣一条街”。广绣业得以成行成市的发展,广州刺绣艺人的技艺也达到极高水平,能够娴熟地运用绒线绣,并创造性地用孔雀毛、马尾作线缕和勒线,用金线和银线刺绣。

3、 旧时北亭盛景:户户绣娘飞针走线

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的北亭村是旧时广绣的发源地之一,建村至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。广绣曾在这里名扬一时,北亭村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以刺绣为生。当时广绣最有名的“花社”——“北亭刺绣社”也是在这里。

在北亭村的一条老街上,仍能看到一间破旧的青砖小屋,这就是北亭早期的广绣作坊。在荒凉的庭院外,依稀能够窥见北亭旧日绣花作坊的繁荣景象。据老一辈的村民介绍,北亭村绣花已是传统,可以说是家家有绣架,户户有绣娘,北亭村原来有3000多人,只要家中有女孩的,五六岁起就要跟着家里人学绣花,十几岁的女孩子如果还不会绣花,就不能说是北亭人。

 

粤绣分为广绣与潮绣两派,在明代中后期已扬名海外,产品大量出口,到了清代中期,广绣的出口达到了全盛时期,当时广州的刺绣作坊多集中在状元坊、新胜街、沙面一带。仅广州本地就有技艺精湛的“花佬”3000多人,而北亭村也成为广绣重要的产地之一,以至于广绣行业有“广州‘派花'(发订单),北亭绣花”的说法。

而眼下的北亭村,昔日广绣的盛景早已不再,在北亭村内,很少能见到年轻一代“广绣人”的身影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,北亭村在世的民间广绣人不过30多个,而且年纪都很大了,最大的已经90多岁,能动手绣花的不过10来人。

知多D

旧时广绣传男不传女

据了解,具有千年历史的广绣,在发展之初却秉承“传男不传女”的传统。亲属如老婆女儿,做得再好,也只称为“从属”。但后来到了上世纪60年代,由于交货紧,人手不足,男女都参与到刺绣工作中。陆柳卿也就是那时入的行。不同的是,刺绣工序分上下,女的做下工序,又叫下手绣工,男则相反。女的主要绣祭神贡品,男的主要绣欣赏品。

旧时男绣工又称“花佬”。20世纪初,广绣行业欣欣向荣,当时广州就有三千“花佬”。目前广绣的发展面临式微,旧时“花佬”如今只剩下许炽光一人,被誉为“最后的'花佬'”。而如今,从事广绣的基本是女性。

二、广绣艺术大师们的执着

广绣,是那些逐渐老去的技艺之一。曾经的番禺北亭村,户户有绣娘飞针走线,现在望眼整个广州,能将此技艺传承下去的人却是屈指可数。

1、 广绣大师陆柳卿:只有我们还在死缠烂打

陆柳卿是黄埔区文冲街人,八九岁时就已经深深迷上了广绣,17岁时就被评为技术最高的八级工,是这级别能手中最年轻的“花王”。“文革”中,广绣因被指为“四旧”遭禁。对于陆柳卿来说,刺绣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于是,她就用自己藏着的针线,偷偷地在家里绣。

由于针线常年在指尖中穿梭,手指不能有倒刺,不然绒线就会起毛,影响绣品质量。所以,陆柳卿特别注意保养自己的双手,宁可不买漂亮衣服,也要买护手霜来护手,并且从来不用洗衣粉洗衣服。

 

大师心语:做一个老实、认真的手艺人。

2、 陈少芳:勇闯头像禁区

陈少芳是出自广东番禺的广绣艺术大师,她的代表作《我爱小鸡群》曾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欣赏与好评。

 

她在试绣名画《蒙娜丽莎》时,绣一绣停一停,不断捉摸那“微笑”的特点,前后试绣经历了三年的时间。在笑肌附近绣了又拆,拆了又绣,反复揣摸,最后通过把这里的绣纹稍往内弯,反光面稍提亮,交界面轻轻加深,嘴角绣纹稍向内弯的绣法,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发自内心的“微笑”。并由此悟出绣人物画,不只是要求形似和色似,还需理解画中人物的性格、气质及表情的内涵,这样绣出来的人物方能惟妙惟肖的道理。

一位在专管刺绣行业工作了30多年的进出口公司退休人员,在见到这些人物绣时十分惊讶,感叹地说:“不简单!广绣几十年的头像禁区,终于被陈少芳闯过来了。”

 

大师心得:要做到得心应手,必须加强设计者的艺术素养和追求艺术的勇气与毅力,在刺绣过程中,要让刺绣者领会设计者的意图。这是手工艺刺绣画创作比一般平面绘画更复杂和繁琐的一面。

三、古技创新:“以画入绣”自成“南粤广绣”

梁秀玲是北亭村年轻一代唯一一个至今仍致力于广绣创作与研究的“绣娘”,也是广绣世家第五代传人,至今已从事广绣30余年。她将广绣进行创新,技艺上融合了四大名绣的活泼多变针法,不仅能灵活运用广绣各种针法于传统刺绣中,同时以丰富的色彩和创新绣法表现南粤风土人情,形成“南粤广绣”。古老的广绣也可以与时俱进,在技巧上进行创新,和绘画结合,“以画入绣”表现上会更加生动。

1、 戏服——指尖上的艺术

广州戏服,用于传统粤剧,也适用于广东汉剧、琼剧、采茶剧、桂剧等剧种的服饰。它随粤剧粤曲的繁荣而产生与发展,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。早在清朝康熙年间,就有一批手工艺人聚集在状元坊一带,从事戏服制作工作。它的造型和纹样装饰广集京剧、湘剧、昆剧、沪剧等北方剧种所长,在制作工艺上,融合“广绣”艺术特色,成为具有南方地方色彩和艺术风格,在我国多种戏服中独具一格的艺术品。

戏服是最美的魔法,穿上了它,演员可瞬间变醉卧牡丹花丛的杨贵妃,也可变寒门弱女翠莲,或者是一身英雄气概的西楚霸王……当高胡、二弦咿呀呀响起时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现身舞台,演员们华丽丽的戏服令戏迷们眼前大亮。除了唱功、舞姿以外,戏服也成了戏迷们茶余饭后的谈资。不同人物需穿不同的戏服,“宁穿破,不穿错”,可见戏服的讲究不同一般。

而这场炫丽的魔法,正是出自戏服制作的手工艺者之手。以南方独有的气质,区别于其他戏服,在制作工艺上,融合“广绣”艺术特色,具有浓烈的南方地方色彩和艺术风格。广州戏服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,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。在20世纪50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。

 

《广东戏剧史略》对服装的描述:“粤尚顾绣,大率金钱为贵,于是金碧辉煌,胜于京沪所制。自欧美胶片输入,光耀如镜,照眼生花。梨园名角,竞相采用,奇装异服,侈言摩登,斗丽争妍,渐流诡杂”,可见其疯魔程度如何如何。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,绣花戏服开始受到欢迎,直到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。

2、 妙!光线不同色彩不同

作为中国“四大名绣”的广绣,以内容丰富、构图繁而不乱闻名天下。陈少芳大师的作品《凤冠鸟》和《凤冠蝶舞》和传统广绣相比,立体感和层次感更强,而且随着灯光的不断变化,作品中鸟的羽毛、花的花瓣能产生色泽变化,整幅作品栩栩如生,精美异常。

 

据陈少芳介绍,这两幅作品之所以远看、近看、前看、后看、上看、下看均有所不同。是因为结合了中西方的绘画艺术,创造出来的新广绣。新广绣有两大特点,第一是改变了传统针法,新针法能让作品更有质感。第二是结合西方装饰画的“空间混合色彩构成法”,创造了新的“丝线色彩构成法”,该绣法的最大特点是能让作品有立体感、层次感,色彩丰富。而且在不同的光线下,色彩也能发生改变。为创作这种新广绣,她花费了不少时间,如《凤冠鸟》,就绣了两年。创造新“广绣”,是为了让这门手艺能得到传承。

广绣艺术研究所负责人、中国工艺美术师谭展鹏表示,新绣法诞生是广绣传承中的一个巨大的突破,虽然在清末明初,广绣就开始注重色彩和层次,但步伐不大。而陈少芳老师则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,对广绣传承将起到一定作用。

3、 揭秘APEC“新中装”的广绣元素

风格简约,传统又不失时尚,在去年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(APEC)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,领导人及夫人们所身着的“新中装”,着实抢足了公众的眼球。据悉,这批“新中装”的设计、制作可谓煞费苦心,其设计方案从全国380多套方案中遴选,经过三轮评选最后综合四套方案而成,在最终入围的四套方案中,其中一套设计方案的广绣部分,出自岭南粤绣研究所的五位女绣工之手。

 

“刚开始并不想接这单活”,梁国兴大师坦言,岭南粤绣研究所制作的精品广绣,均是用蚕丝线一针一线绣制而成,一般一件作品要花一年多的时间,有的要花三年多时间,但这次样衣给的时间仅一个月。最后推辞不了他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。实际上,除去前期准备工作,他们只有二十天的制作时间。

 

在签订保密协议后,工作室的五位女绣工秘密在工作室内日夜赶工,每天工作12小时,一针一线地硬是将样衣的刺绣部分完成了。“我们的方案经过三次评选都入了围,先后收到三个证书呢。”曾剑琴自豪地说。一旁的梁国兴介绍,样衣设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,采用丝质和麻质混纺,图案采用大泼墨的手法。“在刺绣上采用广绣的丝绣,女装用平针,显得十分细腻;男装则用广绣的新乱针针法,做出的效果粗犷大气。最终在APEC上亮相的中式服装,在刺绣部分将原来的大泼墨改成了传统的云、浪等图案。”

据悉,此次参与APEC服装样衣绣制的五位女绣工,均顺德本地人,平均年龄接近60岁,皆是从小从事广绣绣工工作。女绣工曾剑琴65岁,同她一起制作样衣的妹妹曾剑仑则是61岁,均从事刺绣工作50多年。

四、民间仍有大师在

曾姨,没有政府给予的“大师”或“非遗传承人”的称号,却是一位活跃在民间名符其实的广绣传承人。她,是顺德乐从大墩村远近闻名的绣娘。6岁开始拜师,年近五十仍在坚持,每逢亲戚邻里新婚入伙,她的广绣作品都是大受欢迎的礼物。

打开台灯,戴上老花镜,在花架前埋头穿针引线,一针一线地绣着广绣。这是顺德乐从大墩村广绣能手曾蜜甜每天晚上的固定“节目”,四十年如一日,未曾断过。说起传承,曾姨也忧心忡忡。她也曾收过几个徒弟,其中包括女大学生、护士甚至有来自武术馆的青年男子,但他们都半途而废了。

 

《清明上河图》广绣是曾姨的得意之作。作品长7.8米,宽0.4米,全幅绣图以丝绸布为底,以丝绒线绣成。曾姨说这幅作品足足两年的时间,最难绣的是屋顶上的瓦,瓦要一格一格的绣,大小要一致,又要颜色渐变自然。而作品里的牲口也很难绣,颜色的变化要过渡自然也是非常的难以把握。

时至今日,广绣确有日渐凋零之感,然而广绣依然精彩,只不过“盛名在海外”,顺德广绣“非遗”传承人阮贤娥,曾多次代表顺德在一些公开场合演绎广绣的多种针法和高超技艺,她用身体力行,告诉人们广绣并不是那“一抹正在消逝的斜阳”,而是永远跳跃在指尖上的音符。

合作伙伴
版权所有:海南省反邪教协会 地址:海口市红城湖路100号省直机关红城湖办公区12栋1层 邮编:570203
电话:0898-65393360传真:0898-65393360邮件:hnkxxcb@163.com
全程开发设计:海南中立科技